当前位置:首页 > 基本信息 > 工作计划 > 年度工作计划及重点工作安排

武汉理工大学2023年党政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3-04-11      作者:党政办公室

学校2023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这条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和定点帮扶政治任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总思路,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探索发展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确保全面完成学校“十四五”规划中期目标任务,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1.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干部师生。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做到校内各二级单位专题学习全覆盖、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培训轮训全覆盖、全体党员轮训全覆盖。用好《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开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研制并实施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思政课方案,做好“教育部全国依托易班建设思政课学习与实践平台”试点工作,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好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专题研讨会,强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阐释,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学校工作中落地落实。

    (责任领导:刘春江、赵经,牵头单位:宣传部、组织部,配合单位:各二级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2.学习宣传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把学习宣传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与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推动全校师生在贯彻落实第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中深化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思践悟。运用好学校融媒体矩阵,开设专题专栏宣传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推介全校师生学习贯彻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举措和成效。把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的具体方案和举措上,将党的领导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定点帮扶政治任务和高质量发展各项重点任务落细落实。组织二级党组织和校属各单位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结合实际科学谋划本单位未来发展蓝图,深入探索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路径,推进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一融双高”。

    (责任领导:刘春江、孟芳兵、赵经,牵头单位:宣传部、党政办、组织部,配合单位:各二级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3.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持续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全体党员干部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针对性指导,强化党支部支委会作用,创新党建方式方法,突出“党建+业务”的亮点建设方向,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创新教师党建工作,重点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深化“师生结对·支部共建”特色党建品牌内涵建设。健全二级党组织落实党委会、党政联席会等会议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完善基层党组织贯彻落实上级和学校党委重大决策部署报告反馈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把关和政治引领作用。提升基层党建信息化水平,提高发展党员工作质量,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加强党建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党建理论研究工作。开展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评选,教育全体师生党员增强党员意识抓好二级党组织书记和基层党支部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深化新时代高校党建“双创”工作,确保新增一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务必在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中实现突破,全面启动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工作。开展机关直属单位“模范党支部”创建,以高质量党建推动政治机关、模范机关建设。

(责任领导:赵经,牵头单位:组织部,配合单位:各二级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4.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领导班子运行情况和中层干部履职尽责情况的分析研判,贯彻《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规定》,修订发布《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办法》,畅通科级干部选任渠道,坚持突出政治素质和岗位实绩科学选拔任用干部,适时启动空缺岗位的选任工作。充分发挥岗位目标任务的导向作用,开展2022年换届新提任干部试用期满考核工作,将岗位目标完成情况与干部任期考核和期满留用与否结合起来,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健全培养选拔常态化工作机制,加强优秀年轻干部队伍建设。聚焦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等,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修订《武汉理工大学干部兼职管理办法》,完善干部请销假系统,加强对干部的经常性监督和服务。健全干部育选管用全链条机制,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对外派干部人才的管理和服务,注重向校外输送更多优秀干部。制定《武汉理工大学干部作风建设若干规定》,开展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专项行动,以干部作风建设为抓手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推进建设干部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推进干部画像,数字赋能干部管理提质增效。

(责任领导:赵经,牵头单位:组织部、机关党委,配合单位:各二级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5.推动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落实教育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行动”,出台《中共武汉理工大学委员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构建统筹联动、协同配合的大教师工作格局,健全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教师党支部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以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引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全面提升。启动实施“师德建设固本工程”,选树表彰优秀教师,发挥“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典型示范作用,贯彻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完善师德考评监督机制,严肃查处并通报师德违规问题,着力打造“涵养德行、精通专业”的优秀教师队伍。贯彻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落实教育部“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制定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实施方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重点抓好思政课课程群建设、课程思政等工作,建立健全“十大育人”制度体系和建设标准,深化“三全育人”。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系列主题活动,落实党委常委联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联系服务学院“双联制度”,实施党政管理干部兼任思政课教师讲授“形势与政策”课制度,强化“教工党支部联系学生班级”等特色工作。做实“党委抓课堂工程”,推进学校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生讲授“开学第一课”,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支持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创建“全国特色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善“大思政”工作体系,推进学生工作数字化转型,有序推进书院制改革,实施新时代和谐导学关系建设工程,加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推动学校领导力量、思政力量、专业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下沉到学生中间,协同推进思政领航、管理护航、服务助航、名师导航“四大工程”和筑梦启航、卓越远航“两大行动”,推动“新时代领航计划”落地见效,服务支持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责任领导:孟芳兵、刘春江、王世杰、罗蓉,牵头单位:教师工作部、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配合单位:各二级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6.扎实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管理工作。举办建校125周年系列活动,邀请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活动,组织一批以“武汉理工精神”为内核的文化建设活动,选树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可亲可敬的优秀教师典型和品行兼优、素质全面、可学可鉴的优秀学生典型,谋划一批校友返校重点活动与社会合作重大项目。把新闻宣传与典型宣传和“大思政课”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融媒体中心建设,推动学校官方微信影响力进入部属高校前40名。推进文化精品建设,完成“十四五”大学文化规划2023年度任务。推进智慧宣传思想文化信息系统建设,提升领导干部用网管网治网能力,创新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监测预警和评价机制,规范校内网络新媒体管理,提升舆情感知能力、分析能力、引导能力、处置能力,压实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责任。加强教材、课堂、报告会等重点领域审核把关,总结意识形态工作经验做法,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向党支部、教研室等基层延伸,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做好湖北省文明校园复评工作,申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

(责任领导:刘春江、孟芳兵、王世杰、吴超仲,牵头单位:宣传部、党政办、学工部、科发院、研工部、教师工作部、社会合作处,配合单位:各二级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7.加强统战群团及离退休工作。深化统一战线主题教育和政治培训,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推进二级党组织统战工作,开展统一战线“同心共筑理工梦”主题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推进“智慧统战”信息化平台、统战团体活动平台和党外代表人士建功立业平台建设,激发统一战线生机活力。加强工会对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发挥工会在精神传承、师德建设和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工会和教代会规范化建设,组织召开学校四届三次教代会。加强教职工文体活动和竞赛组织工作,承办“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气排球赛”。加强教职工福利和维权服务,推进工会信息化建设。组织召开共青团武汉理工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强化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工作联动,纵深推进共青团改革。开展“六好”离退休干部示范党支部的创建和管理考核工作,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开展精准服务和特殊困难人员帮扶,加强老同志健康服务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管理服务规范化。

(责任领导:赵经、刘春江、王世杰,牵头单位:统战部、离退休工作部、工会、团委,配合单位:各二级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8.以自我革命精神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系统开展学校章程宣贯,健全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规范体系。统筹推动学校党委和二级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落实落具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决防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重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格落实湖北省委和省委教育工委有关要求,深化违规吃喝问题专项整治。推进巡察整改和“回头看”督查,做好专项巡察“后半篇文章”,认真总结第一轮巡察经验做法,科学制定第四届党委巡察工作规划(20232027年),启动新一轮巡察工作。发挥职能部门特别是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作用,重点加强对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和权力资源相对集中的关键岗位其他年轻干部的监督强化对二级党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落实学校党委决策部署等工作的政治监督,推动二级党组织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建设,坚持“全周期管理”,将“三不腐”纳入全面从严治党布局,纳入各级党委(党组)履行职责全过程,将深化改革、推进发展与防治腐败同步推进,使严厉惩治、规范权力、教育引导紧密结合、协调联动,不断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坚持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既强化正风肃纪,又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准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坚决破除特权思想和特权行为,坚决整治师生身边的“微腐败”,深化以案为鉴、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加快“智慧纪检”建设,运用大数据对资源富集、资金密集、权力集中的领域以及制度执行情况开展监督,早发现早预警。加强各级纪检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教育整顿,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履职能力。突出纪检监察自我监督和业务工作质量管控,加强对口联系和纪检业务指导,提高纪检监察巡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强化学校党委、党的工作部门、党的基层组织和纪委协同联动,形成监督合力。持续开展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月活动、加强经常性纪律教育和针对性警示教育、深化非主业领域专项治理、推进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化“清廉学校”建设

(责任领导:孟芳兵、夏江敬,牵头单位:党政办、纪委监察处、巡察办、组织部、机关党委、宣传部等,配合单位:各二级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9.统筹做好安全发展与维护校园稳定各项工作。落实教育部“学校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专项行动”,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制定新的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健康驿站建设,强化基本防疫物资和医疗用品保障,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关爱服务,最大程度保障师生健康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统筹优化“大安全”工作格局,加强保密队伍建设,理顺保密工作机制,强化保密教育培训,推动新建保密要害部位;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做好重要时段和敏感节点涉政安全隐患排查和风险防范工作;针对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学生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安全事故高发的领域,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健全常态化安全风险排查和预防机制,压紧压实各级主体安全责任。加强校园安防信息化建设,完善应急处突维稳工作机制,强化重点人、重点事、重要场所、关键节点管控,做好涉稳处置协调和24小时值班值守,做好防灾减灾和安全生产工作,着力建设高质量平安校园。及时接处来信来访,落实好教育部“接诉即办”要求,及时做好风险化解和政策宣介等工作,将安全隐患和稳定风险消除在萌芽阶段。

(责任领导:孟芳兵、赵经、沈革武、王世杰,牵头单位:党政办、余区管委会、保密办、保卫处、国资处、学工部、研工部、基建处、后保处、网络中心、后勤集团,配合单位:各二级党组织、校属各单位)

10.推进人才培养一体化改革。实施本科、研究生、国际学生教学运行一体化,上线人才培养一体化平台系统,完全打通课程、教室、教师等基础资源,实现教室资源一体化、教学运行一体化、资源调度一体化,实现本、硕、博培养层次一体化贯通,统筹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为核心的产教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深化以试点改革为重点的科教融合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成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责任领导:罗蓉、吴超仲、沈革武,牵头单位:本科生院、研究生院、襄阳示范区管委会、海南研究院 、现代产业学院、国教学院,配合单位:各教学科研单位)

11.以人事制度牵引综合改革。优化教学科研单位“四定”,修订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关制度,完成“一院一策”“一人一策”。完成职能部门直属单位“四定”,明确岗位职责,厘清职责边界,提高管理服务效能。选取2-3个教学科研单位试点,将教学科研工作任务、绩效总量打包给试点单位,试点单位实现办学任务有效对接,下移办学自主权。探索多元用人机制,统筹预聘(B岗)、临聘(C岗)和返聘等多种方式共存的用人方式,修订招聘、返聘、岗位管理制度,解决工作急需,盘活学校人力资源。实施在职人员绩效工资改革,优化绩效管理机制,形成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激励机制。构建“大财经”体系,推进资产管理、招标采购与财务管理相结合,财经、纪检、审计协同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形成“大财经”工作协同合力。优化组织、纪检、人事、评估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实现干部目标任务设置、考核、绩效、奖惩全链条闭环管理,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实施学校大后勤服务模式改革,建立环境、消防、维修、基建等协同机制,提升后勤服务质量。

(责任领导:孟芳兵、刘春江、王世杰,牵头单位:党政办、人事处、评估处、规划与学科办、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发院、科技转化中心、国际处、财务处、国资处、审计处、招投标办、纪委监察处、组织部、后保处、保卫处、基建处、网络中心、后勤集团、医院,配合单位:各二级单位)

12.推进开放融合教育改革。深化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推进研究生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实现零突破,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平台1个,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以上。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召开国际海峡两岸暨港澳会议15次以上,各学科高端外国专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流讲学150人次以上。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一带一路”理工大学联盟建设,启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开展中外办学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生源比例35%,发达国家留学生生源比例30%。深化来华国际学生教育改革,推进趋同化管理,新增国际学生50人以上,实现教育提质增效。做好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积极申报并力争获批教育数字化转型国家级培训基地、国家及省部级知识更新工程研修班项目,力争获批教育数字化转型国家级培训基地。探索通过微专业、微学历等方式拓展继续教育新渠道,继续教育实现积极发展。完成全部校外教学点的重新审核和设置,继续教育实现规范管理。完善终身学习推进机制,提供泛在、多元、智能化的学习环境并不断深化应用,提高学校教育的开放性与灵活度。推进校内与校外、学历与非学历、职前与职后、线下与线上等多种形式学习的衔接融通,助力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利用数字技术为在职人员提供全覆盖、立体化、灵活多样的培训体系,构建专业高效的人员队伍。

(责任领导:罗蓉、孟芳兵,牵头单位:国际处、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国教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信息化办,配合单位:党政办、教师工作部、组织部、纪委监察处、学工部、招投标办、后保处、医院)

13.推进财经保障机制改革。提高可统筹经费收入,争取非同级拨款收入,破解资金“瓶颈”难题,收入增长10%以上。提高科技收入,科研经费达16亿元(纵向8亿元、横向8亿元)。拓展社会资源,大幅提高捐赠收入,捐赠收入5000万以上。实现经营性资产增值,全资企业上缴利润增长率达到10%以上。合理控制人员成本增长,继续压减“三公经费”,加强能源节约、实施成本分摊,优化资源配置,出台科研用房等办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力争“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探索出台开源节流相关奖励政策,充分激发二级单位内生动力。建立预算管理新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价,强化质量意识、效益意识、成本意识,开发预算绩效评价系统,形成全过程绩效闭环管理,经费预算由“部门切分”转变为绩效导向,提升经费产出效益。构建财务大数据平台,为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提高财务服务质量,助力开源节流。深化数智化财会监督,充分运用大数据,构建财会领域风险识别与协同预警机制,财经治理体系提质增效。

(责任领导:王世杰、孟芳兵、刘春江、吴超仲、沈革武、罗蓉,牵头单位:财务处、国资处、科发院、人事处、评估处、后保处、基建处、社会合作处、继续教育学院、产业集团、后勤集团、测试中心、设计院、出版社、医院、国教学院,配合单位:各二级单位)

14.深入推进大学治理改革。持续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形成数据驱动、分类评价、精准管理、智慧决策、持续改进的特色改革路径。深化“放管服”和“管办评”改革,职能部门围绕“四大职能”形成年度任务清单,建立职能部门工作周报告制度,设置AI“校长助理”即时提醒反馈,强化任务过程性管理。优化二级目标责任制考核细则,更加突出增值评价、全面评价。完善质量评估报告制度,健全结构化数据分析模型,完成学校2022年事业发展质量评估报告。持续优化综合改革、内控体系、机构优化、清单制度、信息化平台“五位一体”治理机制建设,探索数据驱动学校治理新范式。完善学校决策会议制度,实行“系统汇报、数据说话”,构建议题征求意见反馈机制,强化会前沟通协调机制,建立预警制约协调机制,严格落实涉及师生利益的议题邀请教师学生代表列席会议制度,进一步提升学校决策会议效率和决策科学性。深化法治工作进规划、进计划、进考核,统筹制度体系建设,出台《武汉理工大学规章制度管理规定》和制度起草技术规范,优化重塑制度建设流程,严格执行制度建设立项制度,增加制度建设的前置程序,强化制度合法性审查、合规性审查和廉洁性审查,系统做实制度宣贯解释,聚焦制度流程化和制度“长牙齿”开展评估考核。各二级单位要系统优化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流程重塑再造,提升制度执行力,真正落实“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责任领导:孟芳兵、刘春江、夏江敬,牵头单位:党政办、法治办、人事处、评估处、规划与学科办、纪委监察处、信息化办,配合单位: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

15.实施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行动。根据第四次党代会代表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于3月份正式颁布第二个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并做好宣传工作,凝聚发展共识、明确发展思路、形成发展合力。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目标完成情况评价,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根据中期目标完成情况和对2025年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预测,提出“十四五”规划指标任务的调整方案,确保“十四五”规划高质量完成。开展新一轮校园规划编制,建设数字校园平台,优化校园绿化规划方案,强化环境文化育人功能。

(责任领导:刘春江,牵头单位:规划与学科办,配合单位:各二级单位)

16.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行动。召开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动员大会,做好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迎评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数字赋能本科教育数字化转型,确保顺利通过审核评估。纵深推进“5·30”行动计划,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获批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以上(本科3项、研究生1项),新增国家一流课程30门、特色精品教材及研究生国家核心教材40部、课程思政示范课40门。一是持续打造新体系,加强教育教学名师等教学团队建设,开展百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建设精品课程教学名师团队10个。持续推进国家一流课程和混合式标杆课堂建设,实现60%翻转课堂改革。二是持续培育新文化,推动至少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提高人才培养国际化,推荐学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三是持续重构新标准,按照“高精尖缺”标准,形成专业建设新格局,出台专业建设标准。对标专业建设新标准,持续优化数字化课程建设标准,强化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实现增量提质。修订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20%以上,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通识课程,完成1500门优质数字化课程建设。四是持续注入新动能,构建本研一体化教务管理平台,确保理工智课平台二期、教室直录播系统全面上线运行。持续优化教学管理系统、常态化直录播和理工智课平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一体化管理平台,培养成功创业大学生20名,培育创业成功企业20个,实现创业企业产值20亿元,募集创业基金2000万元。五是持续创建新模式,实施书院、现代产业学院的大类培养,探索形成特色培养模式。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建设微专业8个。深化并探索与在汉部属兄弟高校合作育人,深化与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共享资源合作育人,新增互聘教师各50人;探索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合作育人,力争互聘教师各100人。新增校际互开课程200门。探索衔接高中教育,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实现人才培养入口出口“双提升”。推进博士生“招生指标突破计划”和“优质生源提升计划”,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推进以研究生专项经费池为载体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构建团队式全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

(责任领导:罗蓉、王世杰、孟芳兵、刘春江、沈革武,牵头单位:本科生院、研究生院、学工部、研工部、党政办、宣传部、人事处、信息化办、财务处、国资处、国际处、网络中心、图书馆、国教学院、体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配合单位:各二级单位)

17.实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动。召开学科建设与“15551”卓越人才聘任大会,推进世界一流建设学科快速发展。实施一流学科建设扶强扶优计划,开展学科建设大讨论,制定新一轮学科建设规划,构建有序发展、优势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以学科规划与人才计划相结合,做到“学科规划-目标任务-人才岗位设置-资源配置及动态调整”相统一,以学科规划引领“15551”人才计划。加大学科交叉培育力度,推进10个左右优势特色类学科和学科交叉中心的建设,探索学科交叉中心的机制创新,力争高标准建设学科交叉中心,争取教育部“后补助”支持。建立学科动态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分层分类的学科评价系统,优化一流学科资源配置和评价考核制度,实现每年测评学科建设成效(逐步过渡到每半年、每季度一测评),加快培育学科高峰。召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研讨会,研究优化材料学科建设方案,确保材料学科在“双一流”建设绩效评估中保持“显著”等级。依托数学、物理、化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试点班,积极申报教育部数理化生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实施强化人文社会科学计划,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引领作用,重点支持设计学等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高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实力和影响力。完成第二批学部优化重组,充分发挥学部学术职能,由学部根据学科发展规划设置人才岗位,推动学科资源配置机制改革,实现“学科就是人才、人才就是学科”,培育设计学等新的学科增长点。

(责任领导:刘春江、罗蓉、孟芳兵、吴超仲,牵头单位:规划与学科办、本科生院、宣传部、人事处、科发院、科技转化中心,配合单位:各二级单位)

18.实施有组织科技创新提升行动。召开科技与产业工作大会,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学术文化生态。围绕大平台优化与建设,积极推进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积极培育申报并力争获批新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确保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顺利通过。围绕大项目策划与组织,聚焦GF科技重大项目等,实现国家基金重大/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新突破,力争新增2项亿级重大项目(纵向1项、横向1项),新增千万级项目8项以上(纵向4项、横向4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新增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以上。围绕大成果孵化与培育,加强策划组织,以大项目结题为突破口,策划高质量成果,获批国家科技奖2项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科技奖一等奖的突破;获批中国专利奖1项以上,力争实现中国专利奖金奖的突破;获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0项。围绕大转化提质与增效,谋划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1项以上,完成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建设任务,服务国家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双碳”战略,至少在1个大型校企研发中心推广实施“延长石油”模式。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聚焦高水平科研组织、高效能科研服务、高站位科教协同、高品质科技文化,形成一系列改革举措,优化科研制度体系建设,面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行业创新发展积极打造战略科技力量。构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科研管理模式,科研活动实现精准管理、个性服务、智能决策。

(责任领导:吴超仲,牵头单位:科发院、科技转化中心,配合单位:各二级单位)

19.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育提质行动。实施“师德建设固本工程”,统筹开展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八个一”行动,提振师道尊严,构筑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做好高层次人才工作,强化校外资源对接和校内引育合力,健全人才“引育留用”制度体系,新增省部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80人左右(其中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名左右),力争院士、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取得突破。举办第七届国际青年学者扬帆论坛,适时组织团队赴国内外知名高校招聘,实现国家级海外青年人才引进新突破。强化与学部、学科协同,科学设置“15551”人才岗位,落实以岗定责、以岗定薪,提升学校人才队伍的质量和水平。建设专职科研人员队伍200-300人,健全预聘制度,解决教师“蓄水池”短板问题。推动“人才特区”建设,出台“人才特区”系列制度,优化青年人才成长环境,支持青年人才快速成长。

(责任领导:孟芳兵、刘春江、吴超仲、赵经、夏江敬,牵头单位:人事处、规划与学科办、科发院、科技转化中心、组织部、纪委监察处,配合单位:各二级单位)

20.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行动。深化“13410”框架体系落实落地,强调“数据驱动、协同共享”,加强流程优化再造,数字化迈入转型阶段。持续推进决策治理增智行动,构建数字资源目录,建成“校长驾驶舱、处长驾驶舱、院长驾驶舱”三级领导驾驶舱。试点建设元宇宙校园,打造元宇宙校园建设共同体。持续推进数据中台建设,发布学校数据目录与数据共享使用清单,出台校级数据标准和数据资产制度,发布数据质量报告,提升数据共享使用率,提升过程性数据伴随式采集比例。持续推进数字理工建设,建成教育数字化体验与服务中心、IOC智能运营中心等,切实提升师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加强信息化标准制度和考核评估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工作质量评估过程管理,考核体现出“数据驱动、科学完备、有的放矢、个性突出”。扎实推进网信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抓牢抓实网信安全。

(责任领导:孟芳兵、沈革武,牵头单位:信息化办、网络中心,配合单位:各二级单位)

21.实施社会合作“六访六促”行动。访行业骨干企业,促合作共建,争取3家发展势头良好的行业骨干企业加入“三大行业”理事(董事)会,共建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基地。访行业管理单位,促协同共商,促进和争取学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争国家发改委项目取得突破,力争申报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省级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项目。访科技研发机构,促平台共享,力争共建获批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共建国家级产业技术中心,力争亿级项目2项、千万级项目8项。访国内一流大学,促学科共进,促进校际间学科交叉、跨界融合。访海外优质资源,促人才共引,引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人,力争国家级海外青年人才引进取得突破。访各地优秀校友,促发展共荣,走访各地优秀校友100人以上,实现捐赠收入新突破。

(责任领导:孟芳兵、吴超仲、罗蓉、王世杰、刘春江,牵头单位:社会合作处、党政办、科发院、科技转化中心、本科生院、研究生院、人事处、学工部、国际处、财务处、规划与学科办、国教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单位:各二级单位)

22.做好十大惠民实事。完成退休和在职人员在实施准备期内社保清算工作,稳步提升收入与待遇。完成南湖、余区2栋学生宿舍建设,新申报立项建设学生宿舍2栋,新申报立项维修学生宿舍4栋,大力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探索推进房改房校内交易工作,逐步解决房改房不动产证问题。统筹规划校园停车场建设,启动西院体育场改造及下穿通道项目建设,缓解师生停车难问题。持续做好家属区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完成11个单元电梯加装并投入使用。在附属幼儿园试点设置托班,解决青年教师子女入托难的问题。加快数字赋能后勤服务保障,建设后勤保障综合服务平台,探索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一电通办”。建设职工大病医疗互助基金管理系统,便捷教职员工在线申请年度补助。在马区引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进余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特殊困难老同志“一对一”帮扶机制,提高离退休服务质量。完成校园门禁系统(二期)和学生门禁系统(一期)建设,提升师生“三感一率”。

(责任领导:孟芳兵、王世杰、赵经、刘春江、沈革武、罗蓉,牵头单位:财务处、人事处、后保处、基建处、保卫处、离退休工作部、工会、本科生院、余区管委会、信息化办、网络中心、后勤集团、医院,配合单位:规划与学科办、党政办、学工部、团委)

 

附件下载


招生电话: 027-87859017 027-87858399(本科生) 027-87651413(研究生)
地址:武汉市珞狮路122号 联系电话:87251442
Email:xxgk@whut.edu.cn

  • 武汉理工大学新浪微博
  • 武汉理工大学腾讯微博
  • 武汉理工大学官方微信